在煤矿安全管理中,班组是最后一道防线,也是双重预防机制(风险分级管控 + 隐患排查治理)落地的 “最后一公里”。只有让风险管控、隐患排查融入班前、班中、班后的每一个环节,让每个矿工 都成为 “安全哨兵”,才能真正把事故苗头掐灭在萌芽状态。陕北某矿通过班前、班中、班后的系统性措施,将双重预防机制落实到煤矿一线班组,把双重预防机制 “用活、用实”。
一、班前:把风险“摆上台”,责任“分到人”
“开工先讲险,干活才安全”,班前会绝不能走形式,要把 “风险交底” 当成核心任务来抓。
(一)基于年度风险辨识清单,分析本班工作存在的安全风险
班前会通过学习年度风险辨识清单中重大、较大风险管控措施,分析当班作业风险点存在的安全风险,要判断出当班作业面的如顶板、瓦斯浓度、临时支护等关键风险点,班组长带着大家对照清单逐条过:“今天2103工作面掘进,瓦斯传感器必须保持正常,谁负责每半小时查看一次?”将每一条管控任务分配到班组个人,明确本班安全管控任务。
(二)逐项分析上一班问题记录
召开班前会前,班组长通过调度室或者区队负责人了解上一班存在的安全问题,召开班前会时逐条分析风险管控不到位的原因,本班如何处理这些问题。如上一班发现掘进工作面3处帮部裂隙位置,本班安排人员要加强支护,专人检查裂隙位置瓦斯浓度。
(三)岗位风险清单
每个岗位根据自己的岗位风险清单,逐条学习管控措施,确保每个人一开工就知道要管控什么,如何去管控。
二、班中:让隐患“随手拍”,管控“不脱节”
班中作业时,风险可能动态变化,这时候就得靠“实时盯防 + 快速处置”。 现场一线矿工随身带的移动APP,就是双重预防的 “好工具”。比如巡检时发现工作面有一处顶板掉渣,掏出手机拍张照片,在 APP 里选 “顶板隐患” 类别,标注位置和情况,一键上报 —— 系统会自动推送给班组长和安全员,不用跑回办公室填表。双重预防系统移动端APP具有预警提醒功能,如果发现的是橙色预警级别的隐患(比如瓦斯突然升至 0.8%),APP 会直接触发提醒,班组长收到后立即组织人员撤至安全区域,同时联系通风队处理,在系统里实时更新处置进度。
三、班后:把问题“理清楚”,闭环“不遗漏”
收工不是结束,班后会的 “复盘总结”,是让双重预防机制持续改进的关键。 班组长带着大家坐下来,先对照 “当班风险管控清单” 查:“今天的瓦斯检查没漏次,临时支护都合格,但发现 2 处皮带跑偏,这是啥原因?” 然后对着系统里的隐患记录逐条看:“上报的 3 处隐患,2 处已经整改完,还有 1 处帮部裂隙明天要安排支护队处理,得记在‘待整改台账’里,明天班前会再提醒。” 如果当班遇到过预警,还要多问一句:“这次瓦斯预警,咱们撤人用了 5 分钟,比上次快了 2 分钟,但后续处置时通风队来得有点晚,下次得提前联系好。” 把这些问题、经验记在班组的 “安全日志” 里。
说到底:双重预防靠“大家”,安全才是“铁靠山”
双重预防机制进班组,不是给大家加负担,而是把安全“抓在手里”。班前认清风险,班中管好隐患,班后总结改进,每一步都围绕 “不伤人、不出事” 来干。煤矿一线矿工最清楚现场的情况,也最有发言权 —— 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建议(比如在风险点装个警示灯),只要对安全有用,矿上都会重视。在双重预防机制下沉、落地的过程中,先进、合用的双重预防信息化平台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,既减少职工现场工作量,又提高了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的效率,有力保障了煤矿的安全生产。